風柔荷蘭古城、復刻雨都古砲—仙洞國小在地校訂課程

一、課程緣起:

(一)手遊的魅力:

教室裡,只要有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我們都喜歡問孩子一句:「你在家是不是都在玩手機遊戲?」大部分得到的答案都是「有,我每天都玩…..」、「對啊! 我媽也在玩…」「班上的XXX也都會玩啊」。

手遊很吸引人,很多孩子在家都會玩,但是每天花在手遊時間越長的孩子,上課的學習狀況越是不理想。對於這些情形,老師們常有一句很簡單的結論:因為老師對決手遊總是被KO!那我們該用什麼方式來證明學校有跟手遊一樣有趣的課程?

(二)學英語做什麼? :

  英語課時,常常有學生問:「老師,我們又沒有要出國,學英語做什麼?」、「老師,我們是台灣人,為什麼要說英語?」對於這樣的問題,老師的答案若是「英語是國際語言,你以後工作或出國就會用的到……」之類的話語,對孩子來說還是太遙遠,無法想像或體會未來是什麼。那我們該用什麼方式來證明英語是有用的語言?

仙洞的校園裡常常有校友回校,有的校友在社會上有了成就心裡仍感念著母校,有的校友是對校園景物依舊有著情感,還有些日據時期的校友回台灣之後還會來仙洞摸摸校門口的兩棵老榕樹。仙洞的校園伴隨著許多學子們成長,即使年歲已高也不忘這個曾經讓他們留下美好童年回憶的地方。

面對現今少子化的趨勢及社區人口外流,仙洞的招生困境比其他學校更艱辛,而仙洞團隊自發性的期許學校能永續,期許擁有自己的仙境課程特色。

二、團隊運作與課程發展歷程

校本課程萌芽於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初期之彈性課程,主題從貨櫃與碼頭課程,轉化至108年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特色課程,內容以在地文史、生態、藝術、語文為主要架構;從109學年開始以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為主軸之課程設計,賦予學生學習任務並提供情境使其能應用課堂上所學,讓學生在真實經驗中將所學的學科知識及技能實踐力行。

三、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任務

我們以108課綱核心素養為主軸,學生為主體,設計「溯源古砲、動腦創客、巧製藝境、寰宇國際」四套課程,鼓勵孩子勇於接受挑戰,團隊合作解決問題,並從中找到自己優勢專長,精進發展,成就每一個孩子。

(一)倚古砲風華 深化在地關懷力

透過仙洞地區白米甕砲台歷史,鑑古知今涵養學童對家鄉及國家的關懷,繼而建構出社區文化觀點,帶領學童行動付出關懷社區。

(二)逐砲台爭霸 培養科技創新力

以創客實作的教學,讓學童理解砲台相對應的自然科學原理,結合歷史地理知識理解設計的理由與功能上差異,從遊戲中學習戰爭工藝與科學原理。

(三)鳴砲台藝境 開展藝文想像力

從基隆西岸碼頭沒落、再現歷史風華為課程出發點,結合文史與藝術課程,了解歷史脈絡與現今發展,並用藝術體現在地情感。

(四)轉砲台星空 涵養多元包容力

從社區的自我認識及瞭解在地傳說故事為起點,結合英語與彈性課程繪製家鄉地圖及導覽卡片,與搭乘郵輪的外籍觀光客進行導覽。近年因為疫情,我們轉而透過網路視訊方式,讓學童與國際學伴進行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國家文化及特色。

四、教學困境與突破:

(一)白米甕砲台移除與政府修建計畫:

 這些年我們進行校本課程時,最常遇到學生問: 為什麼上了白米甕砲台的景點,卻看不到砲台? 再加上近年市政府執行大基隆歷史場景計畫進行砲台修復工程而暫停對外開放,也成為我們的課程推動過程必須克服的難題。因此,我們決定自己復刻白米甕砲台場景,包含砲座及周圍情境,學生也因此從砲台製作中認識砲座構造,從場景製作體悟砲台地理位置在作戰中的重要性。

(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與景點介紹:

與基隆港務分公司合作多年的我們,對於每個月到郵輪碼頭進行藝術表演與景點介紹的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2020年初新冠肺炎衝擊使郵輪外籍觀光客到台的人數幾乎歸零,學生無法再應用英語向外籍人士介紹基隆的景點。再經多方聯繫後,終於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合作,參與國際學生數位學伴計畫,讓學生和國際學生進行視訊交流課程,而因此更增加實際使用英語溝通的時間。

五、教學省思:

我們透過課程與學習任務讓學生了解對戰遊戲不是只有在手遊裡,學校的砲台課程也很有趣,在創客課程中模擬砲彈的射擊原理,調整發射的角度而影響其發射的原理;在文史課程中,學生了解到白米甕砲台的砲座到底去哪裡了? 在藝術課程中重新復刻砲座,並體會到設置砲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寰宇課程中,學生終於知道英語的實用性,他們可以與外籍觀光客的導覽、國際學伴的視訊中使用英語。在課程後我們努力創建學生的展演舞台,讓他們將所學的一切展現於校內外表演、校外參賽中,我們看見學生上課時專注的眼神,任務完成後的自信笑容,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專長領域並充分展現學習成果,追求更高層次的學習表現。

作者簡介
八斗國小 詹佳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