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性別平等教育之實踐~化議題為主題

壹、性別平等教育之法源與意義

2004年6月23日制定公布的《性別平等教育法》,此法起源於社會大眾對兩性平等教育的追求。回顧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檢視中小學語文與人文社會學科教科書,認為學校教科書中充滿性別刻版印象,並且出版《兩性平等教育手冊》。此即性別平等教育之先聲。1996年,時值當時的教育改革政策,婦女新知基金會向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五項要求:改進教科書、培育師資、設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增加婦女參與決策、設立婦女研究學程等要求。其中前四項即為後來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具體內容。1996年底,立法院因為彭婉如命案影響而快速三讀通過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之中規定,中小學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教育部因此於1997年3月成立「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是為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之前身。1999年,教育部通過行政命令《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各級學校陸續根據此命令訂立防治實施要點與防治小組。

2000年,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委託陳惠馨、沈美真、蘇芊玲、謝小芩四位學者負責研擬「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2001年完成。這份草案即包括學習環境與資源;課程、教材與教學法;師資之培育與聘任(包括職前與在職教育);性侵害與性騷擾之防治等項目。其中學習環境項目還包含對懷孕之教職員工之工作保障,在真正通過的性別平等教育法沒有包括此部分,而是由兩性工作平等法保護。這期間由於國中生葉永鋕事件,委員會更為注重加入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的部分,並且在2002年將「兩性平等教育法」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6月23日「性別平等教育法」由是開始。

本文的目的在探討性別平等教育於教育現場推動至今已二十年,其間有哪些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困境及現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供現場教師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參考,期盼性別平等教育能更加落實在現場上,讓更多的學生體會性別平等教育背後的意義。

貳、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現況及學習主題

學校如無法避免性別角色偏見的教育方式,而又不能提供完整的兩性教育,那我們的教育就不再是「全人教育」(謝小苓,1995),早在兩性平等教育階段時,學者提出消弭性別偏見必須由學校教育開始,直至性別平等教育頒布後,正式宣告身而為人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個別差異,不分性別地給予平等發展潛能的機會,在分配資源或維護尊嚴上也不應有性別的差別待遇或雙重標準(蘇芊玲,2002)。然後,學校使用的教科書卻不乏性別偏見,歐用生(1994)提出影響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眾多因素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學生在學校使用的教科書,其對兒童的思考方式、態度形成和人格發展的影響至深且巨。檢視早期教科書,發現男性的角色,無論是出現的次數、正面形象、從事職業、權力的掌握,其頻率與職業好壞都比女性來得高。因此,即使現階段的教科書多了「女」醫師、「男」護理師的性別/職業形象,或是強調家事分工、相互尊重,但是卻顯少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學習主題。

檢視教育部於2020年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網要中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即規畫九個學習主題分別為「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與性別認同多樣性的尊重」、「性別角色的突破與性別歧視的消除」、「身體自主權的尊重與維護」、「性騷擾、性侵害與性霸凌的防治」、 「語言、文字與符號的性別意涵分析」、「科技、資訊與媒體的性別識讀」、「性別權益與公共參與」、「性別權力關係與互動」、「性別與多元文化」。期盼透過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認識生理性別、性別特質、性傾向、性別認同的差異。進而了解性別角色的限制與破除相關的性別歧視,使學生理解身體的界限與自主,認識自己的身體界限,以及尊重他人的身體。在教育階段提供學生認識性騷擾,並知道尋求救助管道。在學校中理解並使用性別平等的文字與語言,離開學校後,可以在閱聽媒體時,解讀媒介的性別刻板印象,了解性別權益與公共參與,及其中的權力關係,並認識家庭型態的多樣性。而這些正與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素養知能普遍極待提昇相關,在接受教育學程培育時,準教師需接受多元文化的教育議題薰陶,知覺性別刻板與意識型態的偏誤,能反省與建構自己「平權」的教學能力與觀念(蔡培村與余嬪,1999)。

參、性別平等教育之實踐~化議題為主題

實施了二十年的性別平等教育,在現場上的問題,主要是受限於主科教學進度的壓力,難以設計規劃性別平等教育的相關課程;除此之外,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究竟要融入課程中進行,或是另外設計教學教案也是一大難題。畢竟每個學習領域都有固定進度的教學課程,在現有課程中融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真能做到議題融入,還是只是融入課程的口號為一大問題。此外,現職教師在過去師培階段未必有相關知能的培訓,現階段的教師研習又多提供知識面的課程,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亦導致教師性別平等課程增能研習多流於研習課程的開立及時數的取得,造成教學現場教學意願偏低,使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每學期授課至少四小時的法令成為形式的講述。

化議題為主題的概念,是希望性別平等教育不只應該在學校教育進行,甚至在教學場域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識讀在大眾傳播媒體的價值觀傳遞下,商業導向的廣告、戲劇、影音所涉及性別歧視或刻板印象(莊明貞,1999),使大眾傳播媒體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反教材,藉由師生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察覺傳統家庭觀念不平等的印象。破除傳統家庭與文化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反思媒體在性別刻板印象上的灌輸現象。促使學生在校習得性別平等的觀念,也使學生的性別平等觀念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其中的關鍵即為社會教育對性別平等應負起的態度,讓學校及社會共同建構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及社會環境,才能使性別平等教育得以被實現。

肆、性別平等教育的落實方向

一、建構友善的標語情境

學校的教學脫離不了「身教」、「言教」、「境教」,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成效無庸置疑。因此,部分學校透過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月,辦理性別平等海報展、標語口號設計、戲劇情境比賽,透過學生共同的參與,達成議題宣導與教育的成效。

二、解構童話的故事文本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資源網亦提供性別平等教育的繪本,透過繪本探討女生為何非得要柔弱的性別氣質,或是男生可不可以很愛哭,透過不同的繪本主題與學生討論,藉此了解學生不同的想法,老師亦可提供學生思考延續的討論,讓學生自己做價值判斷。教師在總結活動時,可以透過事先設計的學習單,帶領學生討論繪本故事的畫面,引導學生提出自己對繪本故事的看法,並讓學生彼此交流反思,讓學生心中的想法足以與他人討論,進而理解別人的價值觀點。

三、搭配生活的主題課程

除了朗朗上口的性別平等教育口號或是繪本導讀活動之外,建議學校搭配性別平等的各學習主題根據不同教育階段提供多元的學習方式,例如在「科技、資訊與媒體的性別識讀」主題中,老師可帶領國小生認識媒體傳達的性別刻板印象;國中生則要能解析科技產品隱含的性別意涵,針對媒體傳達的迷思、偏見解析;高中階段則強調批判性提出對於歧視的看法和解決策略,不受限制的發展科技與資訊運用能力(林靖軒,2023)。其次,透過影片賞析活動中,邀請學生影片中男、女主角的人物特質,其外貌與角色個性有無性別差異,無形中傳遞的意涵為何?透過教師引導,讓學生思考這些特質與性別間的關聯。教師也可嘗試提問像是傳統賣座的電影、愛情片,甚至是迪士尼的動畫,男、女主角的鮮明形象是否無一例外,讓學生嘗試思考哪些性別特質是一定會在賣座的電影出現的?透過師生團體討論,讓學生們對性別迷思更加有所感受。

肆、結語

性別平等教育催生的法源是校園裡曾經的遺憾,學校是樹人的場域,童年的歡笑、青春的歲月留在畢業生身上的都是一輩子的回憶。認同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師,自發性的設計教案授課或使用網路資源融入課程授課。當然,有限的教學時數、有限的備課時間,教師只能選擇有限的方式去篩選教材。性別平等教育是在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性,即便沒有強而有力的教材結構,亦非標準的正式課程,但透過教師拋磚引玉的提問,讓學生經由團體討論解構性別迷思,將會使得性別少數的學生在未來的世界裡,相信自己不一樣,但依然可以發光發熱,期盼性別平等教育讓我們的教師以及我們的學生自我肯定,做自己性別的主人。

參考資料

林靖軒(2023)。性別平等教育教什麼?性平教學新聞案例、教學資源、動畫影片一次看。網路資源: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098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 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設計。載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成 人教育中心。 

蔡培村、余嬪(1999)。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發表於高學醫學大學所主辦之「 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 

謝小芩(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作者簡介
七堵國小教師 陳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