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議題融入課程之實踐方案

  • Posted on 2023-05-25 08:00:00
  • 基隆教育話題
  • By 基隆市七堵國小教師兼總務主任 陳冠蓉

壹、前言

「在一個擁有79億人的星球上,我們生產的食物足以養活1001億人。
其中三分之一甚至沒有吃就被浪費了(ELLE雜誌,2022)」。

浪費食物(即剩食)所造成的問題,對所有人類都有害,目前世界各地正發生各種氣候異常的現象,這是地球向人類發出的警告訊息。根據資料指出有8%的溫室氣體在處理浪費掉的食材過程中產生,並且需要使用到21%的淡水(河流、湖泊、地下水)。此外,運往垃圾填埋場的食物在地底下被緊緊壓縮,在沒有氧氣供應的狀態下產生甲烷氣體(對地球的危害是二氧化碳的25倍),最諷刺的是,碳排放低的國家正在為全球暖化付出代價(ELLE雜誌,2022)。因此,全球暖化問題導致糧食生產異常,饑荒惡化趨勢甚至在經濟危機前就已開始,受害最深的是貧窮國家的人。

貳、剩食的意涵與問題意識

剩食意指尚未經過處理,即不被選擇而剩下的食物,食物浪費的問題估計佔糧食供應的30%至40%,食物亦是日常垃圾中最主要的來源,食物浪費更對糧食安全、經濟、社區和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鍾雨璉,2019)。許多通路商為了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5條規定不得出售逾期食品以及減低食安風險與避免受罰,均把「快將到期」的食品下架並直接進入廚餘回收桶或是垃圾桶。另外,通路商為了迎合消費者對食物的審美標準,新鮮就是完整、漂亮和肥美,不好看也變成另一個讓通路商把食品下架的重要理由。為了維持消費者所謂的「新鮮」和「好看」,再加上食物存放的特性和擁有充足的貨源,通路商只能把新鮮和好看的新食品上架,而未思考下架的食品該如何處理是最妥當,這就造成了剩食(沈寶莉,2016)。在KBS播出的《環境特輯:沒有可以扔掉的地球》以上述開場白作為節目開場。如果把浪費掉的食物換算成金錢來計算,人們每年浪費掉的食物估計可以高達至100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32050億),那麼我們扔掉的食物去哪了呢?誰又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呢?意識到危機,全世界向浪費食物發出挑戰。2013年法國農業和林業部長簽署了為期12年的國家協議,致力在2025年前將食物浪費減少至一半。除此之外,法國還通過了一項新的法律-禁止超市處理掉庫存食品並將其捐贈給慈善機構與食品銀行。日本於2019年開始實施《減少糧食損失促進法》,希望透過政府、地方政府、企業與消費者間的攜手合作,以及通過更改保質期,盡可減少食物的浪費。根據歐盟的說法,歐洲每年所產生的8800噸食物垃圾中,約有10%與保質期有關。而韓國每年所產生的14,000噸廚餘中,有97%被回收利用,通過去除異物、研磨、烘乾等幾個步驟後重製為飼料或肥料。儘管地方政府免費分發這些再製飼料及肥料,卻因對傳染病及氣味上的考量而必須停止(ELLE雜誌,2022)。

 「買東西前要看有效日期」,這個做法在食用安全上的確保障了消費者的健康與權益。唯獨如果分析連鎖加盟便利商店運作模式中可以發現,若遵從有效日期制度,容易造成大量仍可食用的食物被丟棄,但若不遵從可能造成食物安全上的風險與威脅,並受到大眾及規範上的譴責。但是全球當前的糧食危機現象日益嚴重,「餓者恆餓、飽者恆飽」這樣的衝突也是隨處可見,如果不能在食物安全與浪費上取得平衡,有效日期制度的執行即會發生大量的食物浪費與矛盾。此外,剩食問題不只發生在商家身上,家戶剩食的問題,是即使把飯菜盡量吃光,仍無法從源頭上解決剩,因此剩食教育亦顯得重要。

參、剩食教育的推動

目前各縣市政府也開始積極面對剩食的問題,像是在公有市場設立「惜食分享櫃」專區,透過每週固定一天,開放攤商捐贈當日食材,提供給在地社福機構、里辦公室等單位。也有透過新北市果菜運銷公司匯聚全台各地拍賣等級較低、賣相較差或運送過程有些許損壞但仍可食用的蔬果,媒合店家購買,開創NG 醜蔬果新通路又增加農友收益,同時避免食材浪費。台中市東勢區公所舉辦「看見東勢梨」食農教育,邀請高接梨達人深入區內各國小教導學童品嚐不同的高接梨,並學習嫁接高接梨,種植在校園內,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特色農產,並種下共同的回憶(自由時報,2017)。經由縣市政府推動「社區愛享冰箱」的活動,以「分享你多餘的食物」及「取用你需要的食物」,招募社區鄰里內願意提供食物共享的店家或居民,讓當下有需要的民眾都能夠填飽肚子(新竹市政府,2017)。台東縣社會福利聯盟、台灣基督教福利會台東食物銀行及衡山基金會聯手,在台東市設置食物銀行,除了供應乾糧和生活用品之外,還與大潤發及家樂福縣內兩大賣場合作,提供瑕疵或即期蔬果、麵包,還有受助家庭及善心農友捐贈的當季盛產蔬果,在社區設置蔬果冰箱,讓這些仍可食用的食物不浪費。迄今已讓6噸剩食變續食,其中6成為麵包類,3成為生鮮蔬果,1成為即期肉品等 (中時新聞網,2017)。近年來,大賣場及超市透過設立即期品的促銷方式,以降價方式吸引消費者購買,以減少過期品的發生,像是即食蔬果區,這些都是透過社會教育的方式,使剩食減量的成功案例。

在學校教育方面,以日本為例,日本小學的食育教育認為經由小朋友動手栽培,會有特別的情感。導師在吃午餐前,也會告訴小朋友,用了些什麼食材、料理方法等。營養午餐的剩食量明顯減少。另外,透過每年還安排學童到農家參觀,或請農家到校分享種植農作物的甘苦談。因此讓小朋友認識種植農作物的人,讓小朋友在吃營養午餐時,思考到這是誰辛苦種的,不能浪費的想法會由然而生。近年臺灣亦推動食農教育,將飲食教育融合至農事體驗教育的課程,學生可從農事體驗活動中瞭解食物得來不易並學習珍惜食物,像是臺灣好新聞(2016)的「魚菜共生溫室」推廣食農教育,和東勢區公所舉辦「看見東勢梨」食農教育(自由時報,2017)。為了解決剩食的問題,除了食農教育之外,許多學校也開始利用屋頂建置魚菜共生溫室,像是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擁有全國大學中首座最完整,以園藝治療和食農教育為主題的魚菜共生溫室,此溫室也是桃竹苗地區的示範教學區域。配合魚菜共生系統的環保概念,課程除了規畫環境教育,更進一步結合食農教育、園藝教育與生命教育等教育課程,提供學生創新而豐富多元的學習機會(大成報,2016)。

配合教育部國教署的午餐教育政策實施「安心蔬菜4+1」政策,每週4天供應吉園圃蔬菜和1天有機蔬菜,讓孩子們的午餐安全又安心。在共進午餐的時段,培養學生均衡飲食的觀念與認識食物從產地到餐桌一切得來不易,並感恩珍惜餐盤裡的每份佳餚,養成不挑食、不浪費的好習慣(教育部,2017)。日常生活中,經由有計畫的整理冰箱裡的食物,檢查成分以及保存期限,並且在下廚採買食材前,列出購物清單,只買所需的食材並只煮適量的菜餚。當整個國家減少了20%的食物垃圾,每年也將同時減少177噸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僅相當於47萬輛汽車的排放量,也相當於種了3.6億顆樹。減少食物的浪費並不能解決地球面臨的所有問題,但絕對能開啟更美好的未來。適量購物,並且不留下任何東西,我們就能在食物的戰爭中贏得勝利(ELLE雜誌,2022)。

肆、剩食教育的課程實踐策略

一、定義課程方案的目標

本課程方案旨在透過學生日常的課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剩食與生活的關連,帶著學生釐清剩食問題的定義,思考剩食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透過在食物源頭開始做有效的食物利用。因此,訂定有效的食材採購計畫將能從日常生活的源頭控管食物的浪費。在課程方案中,將「預防糧食損失跟食物浪費(Reduce)、再利用(Reuse)、循環回收(Recycle)」作為課程方案的目標。此外,課程方案既設定目標之後,並以目標發展剩食教育的課程,透過議題融入的方式在學生的學習領域中進行課程的實踐,使學生正在學習的正式課程與議題的課程相互連結。

二、透過提問與思考策略引起學生關注剩食議題

議題教學法的優點在於,教學者善用議題融入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從課程活動的引導使學生學習主動察覺生活中的問題。以國小學童午餐營養教育為例,學校提供的學童營養午餐為少糖、少鹽、少油膩原則,但在午餐的現場卻發現學童挑食的結果導致剩食或廚餘的問題日益嚴重(照片1)。因此,透過事前的議題引導,使學生嘗試探討挑食行為會對自身的成長有什麼影響?以及個人的挑食問題將導致食物被浪費,喚起學生關注在全球各地糧食危機正在發生,學生個人的行為將成為全球糧食分配不均的關鍵。經由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剩食的問題(照片2),或廚餘問題可以怎麼避免?及改善之道為何?

三、經由媒體識讀的策略促使學生聯結生活經驗

除了在校園午餐教育的現場,坊間媒體新聞不乏剩食議題的報導,媒體識讀教育亦為教學的資源。教師透過事先有系統的選擇生活中新聞媒體的剩食議題(照片3),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剩食問題的各面向(照片4),讓學生對剩食問題更為有感,進而改變自己的挑食習慣,最後並以小組的方式上台報告(照片5)。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以引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剩食議題,經由日常生活中的媒體素材讓學生意識到剩食正在發生,且對地球已造成威脅。學生在分組討論的歷程中,以心智圖思考剩食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的策略。經由討論紀錄、相互發表,檢視學習成果的海報,也能看見大部分的學生在討論及發表的歷程中,已建立對剩食的問題意識。進一步觀察學生在小組的討論狀況,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是相互連結的。特別是當教師以電子白板將世界正在發生的糧食問題提出與學生共同討論時,學生用眼睛看見剩食的問題正在發生,也引發了學生更大的動能。

伍、結語

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習得剩食的問題並非只是單純的食物處理不當,有時是因為在一開始的採購策略並不正確。學生也能透過討論及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感受到食物浪費的嚴重問題,當學生能意識到食物浪費與食物分配的窘境,將能有效影響學生對食物的重視。
此外,有效的學習發生在學生主動的討論之中,避免教師單向主導的說教講述教學方式,將能讓學生透過主動閱讀文章報導的方式去認識剩食及糧食不均的問題;特別是當學生透過檢索的方式,看到國際社會對剩食議題的關注,也引發他們更大的動能。
最後,剩食問題是世界公民的共同問題,實踐剩食議題的課程,是透過議題融入的方式帶領學生討論社會正發生的事,學校是教育的場域,更是培養未來公民的重要場域,讓每位學生體認到剩食問題的嚴重,從而建立公民的責任。

參考資料

大成報(2016)。全國大學中首座最完整魚菜共生系統-竹教大「屋頂魚菜共生溫室」揭幕。資料來源:https://n.yam.com/Article/20160526721106

中時新聞網(2017)。台東食物銀行「社區蔬果冰箱」啟用。資料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819003179-260405?chdtv

自由時報(2017)。東勢公所推食農教育 讓學童了解家鄉高接梨。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05039

沈寶莉(2016),看不見的浪費—量販店及超市處理剩食現況調查報告,主婦聯盟。資料來源: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3592 

奇摩新聞(2015)。聯合國:全球少1/4食物浪費就可餵飽每個人。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8%81%AF%E5%90%88%E5%9C%8B-%E5%85%A8%E7%90%83%E5%B0%911-4%E9%A3%9F%E7%89%A9%E6%B5%AA%E8%B2%BB-%E5%B0%B1%E5%8F%AF%E9%A4%B5%E9%A3%BD%E6%AF%8F%E5%80%8B%E4%BA%BA-210000280.html

新竹市政府(2017)。重量級愛心!竹市「愛享冰箱」9據點 3年分享57噸待用愛心食物。資料來源:https://www.hccg.gov.tw/ch/home.jsp?id=48&parentpath=&mcustomize=municipalnew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2006170002&t=MunicipalNews&mserno=201601300307

環保署統計資料庫(2017),資料來源:https://enews.epa.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1d968fad-3d84-4c29-abd8-4b2a5ef5f4d3

臺灣好新聞(2016)。推廣食農教育-竹教大打造溫室魚菜共生系統。資料來源:http://www.taiwanhot.net/?p=341968

ELLE雜誌(2022)。有8億人正在挨餓!老是浪費食物也會造成全球暖化,減少「剩食」3招就能救地球。資料來源:
https://www.elle.com/tw/life/g41827769/dont-waste-food/

作者簡介
基隆市七堵國小教師兼總務主任 陳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