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與國際教育互為體用―談百福國中的實踐經驗

  • Posted on 2024-05-25 08:00:00
  • 基隆閱讀
  • By 百福國中 陳斯彬校長

一、前言

雙語教育與國際教育,為近年教育政策主流,然而落實兩項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的實施難度與門檻。個人服務的學校,近年也嘗試實施兩項政策,同樣產生一些問題,茲以我服務學校實施的現況作一說明,供教育先進做參考。

二、緣起

民國107年,個人轉任百福國中校長。本校位於基隆市七堵區百福社區,社區東、西、南三面皆被基隆河圍繞,本校不僅位居百福社區的中心,也是本市地理位置最西邊的國中。
本校特色包含:優良的體育團隊、本市唯一大型國樂樂團、少見的農業、木工社團,以及科技自造中心。現有班級數18班,學生人數約450人,其中三分之一為原住民及新住民。

身為校長,轉任至他校服務時,心中總浮現一個思考:「我可為學校做什麼?我能為學校發展什麼特色?」由於個人在前一所校服務,著力發展雙語教育、國際教育,因此我誠摯希望百福學生能夠享受這些教學資源。我決定將前一所學校的「沙發客來上課」教學活動帶到本校。

三、百福國中的實踐經驗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秉持教育政策能夠扎根於校園,透過長期耕耘讓莘莘學子受惠。我採取以下策略,逐步推展雙語與國際教育。

(一)推動國際教育

1.理念說明與政策溝通

在擴大行政會議,我向全校教職同仁說明有關「沙發客來上課」活動的背景、理念,以及對學生的助益。我希望引進這個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並且提高學習成效。

「沙發客來上課」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在網路上聯絡來台灣旅遊的外國背包客,詢問這些背包客有無意願來學校進行文化交流。背包客分享的內容,包括介紹他們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風土民情等等,以及有關於他們旅行的種種經歷與體驗。

為什麼我要推行「沙發客來上課」這個活動呢?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有些迷思,因此造成他們在英語學習表現不盡理想。學生的英語學習迷思包括:其一是許多學生僅僅把英語當成考試的科目之一,認為英語只是跟升學有關;其二是他們認為英語不僅難學,而且是外國語言,日常生活應用不到,而且跟未來工作好像也沒什麼關聯。綜上,導致許多學生對學習英語動機低落,誤認學不好英語也沒有關係,平常能避免接觸英語就避免。
我的提議獲得多數導師的支持,僅有兩個班級導師表示暫時不需要。活動實施後,每當有外國背包客進入課堂上分享,學生的想法就開始改變。他們發現,真實世界中,他們接觸的不僅有台灣人,也可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種。一旦遇見這些外國人,彼此應該如何互動、溝通呢?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將決定溝通品質!透過活動,有些學生終於體會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正確觀念

我發現,不僅活動對學生是很新鮮的體驗與學習,對也帶給我衝擊。記得有一次,我帶著沙發客一大早站在校門口,只要看見學生,我和外國沙發客就會說good morning。大部分的學生一開始都瞪大眼睛、驚訝地看著我和沙發客。通常經過我提醒,他們注意禮貌,他們就立即以good morning回應。其中有位七年級女孩的反應讓我印象深刻。當我提醒她時,她不像其他同學做出回應,反而默默地從我身旁走過,所以我詢問她,「從小到大應該對good morning這個詞語很熟悉,為什麼妳沒有說出來呢?」結果她告訴我,她從來不曾想過在教室以外可以聽到英語,所以她來不及反應,也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我仔細思索一下,這不就是台灣的真實現況嗎?對於大部分的台灣人,除了英語課堂學習英語外,其他時間、場合除非你從事相關工作,否則沒有機會接觸英語;大部分中小學老師也都使用中文教授英語,所以絕大部分台灣學生或許可勝任英語「讀寫」,但是「聽說」層面普遍不理想。也正因為這位學生的反應,讓我更加深大力推動活動的信念,我希望學生對於英文學習具有正確觀念,讓他們有更強動機學習英文。

(二) 推動雙語教育

1.推動雙語教育的發想

就在沙發客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一年後的暑假,因為參加一項研習,讓整個事情又有些許變化。108年7月,個人參加一次雙語教學研習,認識桃園青埔國中的女老師。她告訴我,該校是桃園第一所公立雙語國中,當時的我對於「雙語學校」毫無概念,心中納悶著,雙語教學不是只存在於私立學校嗎?公立學校竟也可被稱為雙語學校!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決定前往拜訪該校一探究竟。

經過林挺世校長的說明,才發現自己過去的認知是錯誤的。當時桃園市市長鄭文燦,認為所有鄰近桃園國際機場的學校都應該是雙語學校,才能符合未來的國際潮流。所以學校就在這種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加入雙語學校行列。實施效果還不錯,因此桃園市教育局決定挹注資源,協助學校大力推行雙語教育。當然林校長也分享推行雙語教學,所遭遇到一些困難與阻礙……

回到百福國中後,我不斷思索青埔國中是蓬勃發展的新學校,可藉由甄選老師來要求老師具備雙語的能力;但是基隆市大部分中小學都面臨少子化的困境,因為學生越來越少,導致超額老師越來越多。在這樣情況,我該如何推行雙語教育呢?我認為,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提供現職老師增能的機會。

2.現職老師增能

第一步,我就召開會議邀請所有英文老師與會,告訴他們「雙語教育」是國家的政策、未來的教育趨勢,我們恐怕無法避免,所以必須適時地跟上這個教育潮流。我的實際做法,是找尋一位全英語上課老師,然後邀請本校所有英語老師參加這個「全英語教學」教師學習社群。其實在我對英語老師提出這個構想之前,心中滿是忐忑不安,很擔心他們跟我說「不」,很慶幸本校英語老師欣然接受邀請,於是我們開展了全英語教學增能,教學知能與團隊默契與日俱增。

108年暑假,我們就與英語老師進行 8次工作坊研習。但是我很清楚,要能夠被稱之為真正的雙語學校,必須要獲得其他非英語科老師的支持,所以我也開始邀請其他有興趣的非英語科老師,希望在開學後也能夠加入此一社群。同樣很幸運的,我也找到了好幾位這樣的老師願意加入。所以就在108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後,我們就正式開始了百福國中的 「全英語教學」學習社群。而為了方便教務處的排課,我把社群研習的時間安排在英語科共備時間,也就是每週一下午。自此以後,每個月第一、三週是英語科老師社群時間,第二、四週為非英語科社群時間,每次約為兩個半小時,由Cassandra老師擔任主要授課老師,由我擔任協同教師。從 108年到現在,英語科老師總共參加社群兩年,大約40次;非英語老師從108年截至112年底為止,大約4年半,約80次上課。

以上說明,就是關於本校英語科老師以及非英語科老師,參加「全英語教學」工作坊增能的情形。那麼另外關於國際教育又是如何進行的呢?以下分享之。

(三)雙語教育和國際教育互為體用

1.國外學校參訪

民國108年11月,學校同仁表示新加坡裕廊西中學想來台與本校進行排球友誼賽,當時我感到非常好奇,親自與對方聯絡後發現,新加坡政府相當重視培養學生國際觀。政府每年會撥一定的金額進入每個學生的教育儲蓄帳戶,等到國、高中就可動用經費進行國際教育參訪。了解緣由後,我思索將它轉變為正式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也藉此開拓本校師生的國際視野。除了當天下午兩校的排球聯誼賽之外,上午來訪時,我們也會進行一個正式的國際文化交流儀式,之後再安排雙方學生一起參與課程,讓雙方藉由更多接觸,深刻體驗文化交流的意涵。

參訪當日,裕廊西中學師生抵達本校,發現我方學生列隊、鼓掌歡迎,並一一為他們獻上花環致意時,新加坡師生都驚訝不已!尤其當他們步入會場,發現百福國中全校師生已等候多時,更是讓他們驚訝到說不出話來!緊接著就是正式的國際文化交流儀式,除了雙方自我介紹、致詞、贈送紀念品之外,我方也安排跆拳道校隊的精彩表演。因為考慮到新加坡人種組成其中華人佔75 %、馬來西亞人15%、印度人10%,所以雙方都是以全英語進行溝通。我認為,透過這樣一個正式的國際交流場合,不僅傳遞我們誠摯歡迎之意,也展現初步的國民外交;我更相信這樣的活動也對全校師生有個深刻的文化體驗。

新冠疫情解封後,新加坡的另一個學校新民中學,也於112年11月來到本校,我們以同樣的模式再度操作一次,同樣也是令雙方師生都對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國際視訊文化交流

民國 109年起,教育部為了落實國際教育實施,開始推行國際教育2.0,當年基隆市教育處便責成本校擔任「國際教育中心學校」,主要負責「地方培力團」、「教育行政窗口」兩項任務。此外,教育處也責成中正國中負責「國際資源中心」任務。在中正國中的不懈努力下,本市與日本廿日市結為姊妹市,於是在民國 111年6月本市國、高中便與廿日市進行第一次國際視訊交流。

第一次連線結束後, 我心裡思索著,如果這樣的活動只有三位菁英同學參與,並且在獨立空間進行連線,難以將學習效應擴及到其他同學,讓其他同學也有深刻的感受,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啊!於是跟教務主任商量後,我們與九年級導師開會,共同推派出某個班級,同樣也是委託該班級推出三位同學各自負責一個主題,其中內容包含「台灣的介紹」、「台灣教育制度」、「百福國中的概況」。然後進行地點調整為班級教室內,全班同學都可參與、感受其中的學習氛圍;同學們也可能將感受分享給其他班級,那麼這個活動的學習效應就更有可能因此加成、擴散出去,讓更多同學也想參與這樣的活動!

四、落實雙語與國際教育的省思

綜觀下來,本校過去幾年一開始藉由「沙發課活動」推動國際教育,後來又因為大力落實「全英語上課」教師學習社群來進行雙語教育;同時也利用新加坡學校來訪的機會,進行正式的國際交流活動;當然疫情期間,也利用國際視訊與日本姊妹校進行相關的國際教育活動。

本校過去五年即是國際教育、雙語教育、國際教育互相交叉進行。我們之所以積極推動這些教育活動,無非就是想要精進教師教學品質、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創造學生無限可能。帶動教學團隊,讓學生能夠具備適應未來的視野與語文能力,這是本人的初衷,也是我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作者簡介
百福國中 陳斯彬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