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閱讀,爸媽不要做的五件事》
- Posted on 2022-03-25 08:00:00
- 親子園地
- By 候用校長 顏安秀(本文為作者無償提供)
雖然愛書的爸媽總覺得閱讀世界多美妙,幫孩子精心挑選的書單多精彩,但往往用了許多苦心,卻沒覺得孩子就此愛上閱讀。
我想或許是,這過程中我們操之過急了,不管是急著給孩子更多,還是急著看到成果,總之,在孩子的感受裡,閱讀並不放鬆、喜悅或讓精神迎得滿足。
我自己在過去的教學觀察訪,問了一些教育界友人及小學生,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愛上閱讀,大概有五件事一定不要做。
一、不要放任孤單
這裡指的孤單有兩種,一種是沒有實體的近身陪伴,一種是缺乏閱讀的精神夥伴。
年紀還小或者還沒養成閱讀習慣及能力前,爸媽的親子共讀陪伴,會大大幫助孩子得到聽故事的愉快感,同時也能更把閱讀融入成為生活經驗的一環,變得更熟悉。要留意的是,當孩子大一點,也具備閱讀經驗了,如同前面提過,我們還是要引導孩子走往自主閱讀的路上。
實體的近身陪伴,就是在進入更深文體或主題前的那段過渡期,如果孩子要求,再陪他一段。例如水果姊在看素養閱讀的文本跟題目,那時三年級的她雖然對閱讀說明文(例如東京奧運金牌怎麼做的?)感興趣,但很多詞彙不理解。這時候她會想要媽媽和她一起讀,降低理解的難度。對於孩子提出的閱讀期待,尤其在想吸收更多的時候,爸媽要盡量撥出時間陪伴。
另一種不放任孤單,是指精神夥伴,也就是說,不要讓孩子覺得這個家只有他在閱讀,爸媽或兄弟姊妹卻是3C不離手。當然一個很成熟的閱讀者,他可以自在於自己的世界,但孩子畢竟還在養成階段,在精神上感受到「我的家庭有享受閱讀的氛圍、我的爸媽也都有在閱讀」,那會是很好的心理支持。
二、不要指定書籍與範圍
要讓孩子喜歡閱讀,爸媽不要指定閱讀書籍和範圍,同時也不剝奪與批評孩子的選擇。曾收到一些媽媽憂心的訊息,說孩子都只愛讀漫畫,不喜歡看文字書。或者說都給孩子買了書單上推薦的書籍了,但為什麼孩子就是不看?
其實,應該要尊重孩子有選擇讀物的自由。不需要擔心孩子不懂得選擇,然後還規定得看什麼才可以。或者,批評他正在看得津津有味的漫畫,暗示他選書品味不夠好。其實現在很多讀物,甚至知識性內容,都設計成了漫畫,容易吸收也更能在學生之間流傳。讀漫畫本身並沒有問題,若是擔心孩子閱讀偏食,該引導的是其他文體的接觸,而不是挑剔「漫畫」。
讓孩子享有想怎麼讀就怎麼讀的自由,不要勉強孩子讀爸媽挑來的書(應該沒有大人喜歡老闆硬塞過來強迫閱讀的書吧!)。我們一直強調給孩子練習做決定、要讓孩子有自主性,所以也該讓孩子能決定想讀什麼書、以什麼速度看、甚至想依照順序或是跳著看,都可以。
三、不要過度追求效果
很多孩子討厭閱讀,最大的原因就是要寫心得。好像寫不出心得,就等於沒有用心讀過這本書似的。甚至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寫讀書心得(或畫畫),讓閱讀成為一件「任務」的下場,就是它會漸漸成為一件不有趣的事。
不要給孩子設定閱讀目標,比如說多少時間要讀幾本、或者寫幾篇心得。不要把愉快的閱讀活動,弄得像是有KPI指標的工作任務。對更幼年的孩子,閱讀是體會故事情境帶來的享受或感動,而不是得記上多少國字,或看懂了多少詞彙。對大孩子,更別把閱讀搞成像國語課,他還要記書上的成語或背佳句之類。
孩子若有意願,或主動在閱讀過後來問相關的常識,當然可以趁機輔導一下。但別把這些事,當成孩子閱讀後必要的產出。也不要認為孩子開始閱讀了,國語分數或作文能力就要突飛猛進,更千萬不要說:「你都有閱讀了,為什麼作文還是不會寫?」寫作當然奠基於閱讀,但寫作力跟閱讀狀況是兩回事。當爸媽追求閱讀的效果跟想要在短時間內看到孩子的改變,那只會讓孩子備受壓力。久而久之,乾脆放棄。
四、不要比較跟催促
任何本來愉快的活動只要經過比較,就會成為令人不開心的事。主動的跟同儕或手足討論哪本書很精彩,哪個故事很感人,是很好的閱讀交流。但若父母跟孩子說,誰已經讀完哪本、誰都在看文字小說了你卻還在看漫畫繪本…等等之類,這種比較,就是不夠顧及孩子在閱讀上的個別性,也同時在暗示孩子讀得不夠、表現得不好。這樣孩子怎麼還會開心無畏的投入閱讀,並在其中有所享受?沒有享受,自然就漸漸遠離,因為閱讀只會讓他覺得不如人,誰又喜歡不如人的感受呢?
另外一種就是催,很多孩子也不喜歡。
每個孩子讀書的節奏不同,跳著讀,或讀到後面再從一半回頭重讀以便理解的也有,甚至這段時間內只喜歡讀這一本。但父母有時候會催促,感覺好像慢慢讀、甚至重讀很浪費時間,用盡各種暗示期待孩子趕快換一本新的。
閱讀不是累積星星,真的不需要去算讀本數量。重視閱讀的享受,或強調閱讀的質量,比如說孩子的吸收、書給他的啟發或感動,都比讀多快更重要。
五、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
這好像跟第一點有點抵觸,不是說不要放任孤單嗎?在近身陪伴與心理支持上,父母當然要依照孩子的能力和需求,進行評估與拿捏。這裡指的是,不要讓孩子依賴父母,不要讓孩子只有當父母能陪伴,在旁邊指讀、陪讀或朗讀時,才肯閱讀。
孩子想要父母陪,也可以彼此窩在一起,你讀你的、我讀我的。或者,也可以孩子先讀,爸媽在後面守候(看情況再跟上)。例如,我會跟「正在練習進入閱讀世界」的可樂妹說:「你還小的時候,媽媽陪你一起看一本書,我們一起在同一本書中旅行。但當你大一點點後,你的閱讀能力更強大了,可以去更多書中探險!」
先讚美之後,再帶出媽媽的「算盤」:「不過媽媽現在要先忙什麼事,沒有空陪你….不然這樣好了,你先出發去探險,如果看到很精采的,晚點跟媽媽分享好不好?」
鼓勵孩子去書中探險,但讓孩子知道,有需要爸爸媽媽就會出現,他不是孤單的;而他能自己出發到更多書中旅行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能力變好了。我們終究要讓孩子知道,閱讀是他的享受、他的旅程、他的事。
閱讀策略有千百,對應各家孩子當然都不同。但孩子討厭的閱讀限制,其實是差不多的。一言以蔽之,若想讓孩子把「閱讀」跟「快樂」連在一起,家長就應避免將自己厭惡的事放在孩子身上,這樣自然而然,孩子就不會視閱讀為畏途了。閱讀的快樂很奧妙,並不是天生就存在,呵護動機和引發興趣已經很難,過度的限制和求取效果,更不該出現在孩子的閱讀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