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散不一樣的光譜:資優教學經驗分享

  • Posted on 2022-06-25 08:00:00
  • 封面話題
  • By 新北市積穗國中 何黛英 老師

「資優生」一詞會帶起怎樣的想像?非常聰明、成績好、什麼事情都做得好、就算不會也教一下就會了…?實際接觸資優生後,會發現事實並不一定如此,他們沒有什麼都很厲害,不見得比較成熟懂事,成績可能不是頂尖,同類資優生彼此間差異還不小。那麼「資優生」是怎樣的學生?

「資賦優異」的英文是gifted,指的是上天賦予卓越潛能,使他們在某方面的表現顯著地比同齡學生優秀。根據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有不同的智能組成光譜,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去學習其他面向的智能。「資優生」其實只是智能組成光譜比較特殊,在某個單一領域表現傑出,真正各領域皆表現優良的全才只有極少數,所以發現資優生有些方面表現不佳,是很有可能的;而某一方面潛能卓越,也不等於該領域學習成效優良。事實上,學習動機強弱、學習環境是否適性、自身的努力程度,都會影響學習成就表現,這點跟一般學生並無不同。一般學生會有的問題及困擾,資優生也會有。但是資優生學習速度快、理解力強、善於觀察、樂於接受挑戰,確實有異於一般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可能因此面臨適應問題。

 

Maker(1982)認為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有以下三項:1.學習的速度;2. 瞭解的深度;3.興趣所在。若未能滿足資優生的學習需求,容易在學習上感覺厭煩。他們需要額外的、更複雜的和多樣的教材,並且他們亦須與其相同學習速率的同儕一起學習(Clark, 1992; Maker & Nielson, 1995)。資優生的認知特質對其適應造成正負不一的影響,由於生理及情緒的發展程度與認知不同,致使資優生在認知領域優異表現的同時,面臨著生理及情緒方面的挫折,而減弱了自信心。當資優生覺察自己的表現與同儕或社會期望不同時,則可能面臨到兩難的抉擇問題,亦即究竟要忠於自己,表現自我,還是屈就於他人的要求與期望,放棄自己的獨特,獲得他人的接納。因此資優生極須兼顧認知與情意需求。(林秀靜,87)所以,資優教育應該提供給資優學生符合其學習需求的適性化課程,與正向的學習經驗,來維持或提昇其學習的動機,期能激發積極投入擅長領域的熱忱(侯雅齡,民99)。

民國86年教育部發布的「特殊教育法」修訂,將資優教育對象界定為一般智能優異、學術性向優異、藝術才能優異、創造能力優異、領導才能優異、其他特殊才能優異六類,提供更多學生充實教育的機會。資優教育對象多元化,資優教學的方式就不僅止於學科的教學,也不僅限於某一類科的教學。各校教學應提供多類才能的發展,教學內容可由學科教學擴展到非學科教學,包含領導、人際、創造與其他才能的發展(郭靜姿,2004)。而在教學現場,為通過鑑定的資優生提供滿足學習需求的課程,隨著特殊才能類別不同,會有相當不同的課程設計。即使針對相同類別的資優生,隨不同教師的學科背景及教學目標設定差異,發展出的教學設計也常各自不同。以下分享為個人教學設計及實作經驗。

以我所接觸的學術性向優異類別中的數理資優生來說,特質包括喜歡思考、閱讀、或談論與數理相關的問題,思考靈活、演繹能力強、邏輯推理清晰、容易掌握抽象概念及其中的互動關係,願意嘗試超過年齡水準的數理題目,喜歡動手實驗,有獨立研究的能力。教學中確實可以發現學生有這些特質,而且可能對數理以外的領域也有廣泛興趣,但有潛能並不是現實中就能做到,實際上要進行獨立研究或向上挑戰,有賴課程設計逐步建構相關能力。

以國中理化科而言,課本學習內容是基礎,由於數理資優生理解速度優於一般學生,就有了加深加廣學習的時間。但想要讓學生能針對概念、原理或問題有更清楚深入的理解,課程的精熟是基礎。我選擇精熟練習由學生課後進行;課堂時間則用於釐清問題,及運用所學概念進行推論或連結生活現象討論;另外以《觀念物理》或《觀念化學》兩系列觀念為主的科學讀物,搭配課程指定閱讀範圍並完成學習單,除了延伸學習範圍,也讓有能力、有興趣的學生有更多學習材料,所以學習單設計以檢核及略微應用指定範圍的內容概念為主,而學生的持續自己閱讀學習,則讓自主學習變成一件自然的事。實驗課是理化教學的一大重點,一般學生喜歡實驗是因為可以自己動手,會覺得「很神奇」、「原來真的會這樣」,回到課堂也更知道老師在說什麼。數資生除此之外,更想要「玩一玩」實驗,所以課程內實驗是基本,但有自己發揮的空間會收獲更多。例如,小組討論要測試甚麼變因、如何調整以達成想要的效果、進行延伸實驗,都是學生樂於嘗試的。當專注於思考討論原理概念、變因設計或親手實作,投入的感覺是愉快的,雖然資優生間會有理解速度的差異,但藉由討論過程同學互相解釋、論辯,想法會更清楚,感情也更好。 除了課堂學習,要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或將所學知識連結現象或判斷驗證,常見方式是安排講座、參訪、營隊及競賽活動等。對學生來說,參與不是問題,有動手實作機會是開心又專心;見識高深學問察覺自己不足,更增加學習動力。不過要達到較好學習效果而不流於走馬看花,就需要設計。例如中研院開放參觀日,我在活動前就設計惹學生討厭的學習單,根據網站公告的各項講座及參觀活動,先挑選希望學生學習的幾個必看主題列在學習單上,共同行動小組需要事先協商,必看主題擇一,另外自選主題擇二,為避免人潮過多,再多決定幾個有興趣的主題,讓學生帶著目標出發,而且知道回家後需要針對所選主題撰寫心得,參訪會看得更仔細一點,實際寫心得時回顧所見所聞,留下印象也較深刻,順便練習一下文字表達,但很多數資生不愛寫文章,有的還不太會寫,所以我選擇降低規定的字數,既減輕負擔也達成期望的目的。

參與競賽活動則是另一種學習過程,面對的壓力和因此學習到的能力,隨競賽內容而有所不同。以數資生常參加的科展為例,過程需要觀察與定題、計畫與執行、分析與發現、討論與傳達等所有面向能力,但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在過程中建立起各面向能力的學習機會。為了讓專題研究過程較為順利,我設計了課程先行培養部分能力,例如指定一個簡單的題目,學習如何作變因控制及設計測量方法;給定數據學習分析方法,並根據分析結果進行討論;給定內容練習基礎的文書編輯能力、簡報能力。實際訂題並開始進行研究之後,就是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不斷來回進行「表達溝通」的過程,其中還會有個必然附加的隱藏版學習,就是如何規劃時間及自主自律,以維持日常課業活動與研究進度兼顧。雖然是數資生,不表示遇上科學就會自動自發,陷溺於自己的喜好、拖延進度、記錄東漏西忘、操作粗心大意、寫不出清晰的論點、簡報沒有重點,都是常常發生的事,當走過整個歷程學生學會了嗎?現實通常並非如此,但走過必留下痕跡,學生也許不會就此成為優秀的研究者,但實作的能力和思考的條理,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增進。

閱讀是增廣見聞、深化學習很好的方式。數資生多半靜得下來也喜歡閱讀,而且有些人興趣廣泛,完全「不務正業」地就要看自己想看的。以增廣科學知識面向來說,《科學研習》、《科學月刊》、《科學人》等雜誌,內容多元且說明清楚,考慮個別興趣及能力差異,我會準備雜誌讓學生輪流看,每週帶回一本,只需挑出其中一篇有興趣的文章撰寫摘要,其他篇自行決定閱讀與否。實施過程不見得看得出效果,卻增加了要改的作業,還會發現學生摘要能力不佳,得請國文老師協助教學,但在日後不經意的言談中,會發現其實學生是有學到東西的。圖書館龐大庫藏,進一步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文筆流暢或故事性豐富的科普書籍、融入科學概念又充滿想像的科幻作品,甚至有趣的奇幻小說、敘事親切的文學作品,都很值得一讀。可是通常學生並不認識它們,需要老師引介,以及強迫性的將書和學生「送作堆」。我會先列出心目中的書單,再加上生動的推銷,然後讓學生感覺有選擇權似的挑選自己想看的書,在寒、暑假慢慢看。看完當然照例要有心得回饋,而比起書面形式,選擇口頭發表可以讓其他同學認識那些沒有借的書,增加借閱機會,同時也練習口語表達能力。當看見某些書從一個學生手上變到另一個學生,就是老師嘴角漾出微笑的時刻。如果資優生的優異能力能運用在公眾事務,將是自我能力更大的發展,對團體也將有正向助益,所以我嘗試在學習活動中設定任務,由易而難地讓學生練習執行,例如校外教學路線規劃,進一步可以是整體流程規劃;科學實驗演示先互相演練回饋,設法讓海報和口語表達能讓觀眾感覺清晰又有趣;到成果發表時負責場地布置、流程規劃、人力分工,一步一步能撐起更多領導與執行的工作。過程中發生溝通不良、規劃不當等問題時,再由老師出場,設法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看見及解決問題,加上每一次活動後的回顧檢討,學生自會慢慢長出更多能力。另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活動,是可以發揮數資生思辨能力的辯論賽,題目可以是基因改造等科學相關議題,或是自由、人權、社會發展趨勢等人文方面議題,可以是較輕鬆的討論會,也可以較正式、有正反方的辯論賽,辯論賽主席、裁判也由學生擔任。蒐集資料到列出兩方有利論點階段,會需要老師指引。等正式開始討論或辯論,這些學生臨場反應的快速和多元,很有意思,學生自己也很投入,如果是社會議題討論,還能觀察到有些學生不從眾的思考方式。

而在種種學習歷程背後,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學習速度有快有慢,天生氣質、家庭教養也各自不同,滿足學習需求可以產生好情緒,但對自己表現不滿意、自我中心影響人際關係、無法調適壓力等問題,則會影響情緒。除了適時輔導,平時在教學過程運用時機,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的優勢,也欣賞他人的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學著同理他人。當心思開闊,才不容易一直陷在自己的情緒漩渦中。資優的孩子,除了需要比較不同的學習資源之外,跟一般學生一樣,給他引導,給他空間和時間,自會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朵。

參考資料

C. June Maker (1982):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 

Clark, B.(1992).Growing up gifted (4thed.). New York: Merrill.

Maker, C. & Nielson, A. (1995). Teaching models in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nded.)

林秀靜 (民87):淺談資優生的學習需求。資優教育季刊,68,16-21,37。

侯雅齡 (民99):激發資優生對知識的熱忱--- 數學資優課程應有的調整。南屏特殊教育,第一期,61-69。

郭靜姿 (2004):談資賦優異學生的鑑定與輔導。竹師演講稿 2004.04.21。

作者簡介
新北市積穗國中 何黛英 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