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建築美學-讓學校滋養每位孩子的學習
- Posted on 2022-11-25 08:00:00
- 長官語錄
- By 處長 杜國正
教育處處長 杜國正
文字編輯:七堵國小陳冠蓉主任/國小課程督學羅健霖
發於心、形於外-建築有夢
校園不僅是教育與學習的環境,從懵懂無知到知書達理,校園承載著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無數的回憶。學校空間存在的價值在於服務人,校園建築反映了學校經營的想法及態度,建築體現了教育的核心價值,建築同時也是立基在一個對教育的遠大夢想。基隆市政府致力於推動「基隆美力校園運動計畫」,透過校園整體規劃來提升校園建築美感,期許美力的校園能夠成為基隆市民的記憶。建築的外在形式與教育的價值,二者是表裡如一、相輔相成。教育的夢想在於成就他人、友善環境與利於學習,建築作為「境教」的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在空間的設計使用上,乃深具潛移默化效果。
教育的建築也應以教育的價值或哲學為中心主軸。現代學校建築在擘畫時要考量的層面至少有三大特性:環境美化、友善校園、社區共榮,而在理想上也有「生態校園、永續校園、遊戲校園」的使用理念,此以學生為本的核心價值,不僅要充滿學習寓意,在使用上具便利性,更是要做到處處皆可遊戲的美學。因而在「環境美化」上,尚有節能、綠化、太陽能等因素考量,不僅兼顧永續與節流,它亦可開源;在「友善校園」中,則有安全、無障礙等因素以全方位的智慧資安、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做整合性的防護;而學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故也要關注到與「社區共榮」的新興議題,建築考量親子共讀設施、無圍牆的通透設計延伸視野,讓學校成為優質的文化傳承基地。
基隆的校園建築,更要以學校的校本特色課程、在地環境、氣候條件設計優質的校園建築,與地形巧妙融合,方能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習環境。基隆市推動「美力校園運動」計畫,即是考量學生是校園空間的主體,師生共同參與融入建築設計,校舍採斜屋頂及抗颱改良設計(如圖:中山國小新校舍),融合基隆港都文化特色,以此打造具備美感的城市空間。總的說來,建築也始終來自人性,學校整體的教育理念,要十足地反應反映在建築形式上。校園建築與設計的最終目標,是要能聽見孩童在一個充滿愛與學習的「教育樂園」(paradise of education)中快樂成長,這即是「發於心、形於外」的建築夢。
建築落實環境與教育的整合
好的教育政策仍需靠好的教育環境來實踐。在效益上能以一當十,擴大建築使用價值,便是一項挑戰。建築不僅是硬體,它更像是能創造對教育課程實踐,校園建築的理想/夢的注入,它就像是要去成就校長的經營理念老師的教學成就,校園處處是「學習角」,讓全體親師生皆浸蘊在充滿快樂學習、探索、分享的歡樂笑聲空間裡。
教育處統整各項教育計畫(雙語教育、數位學習、智慧教育…),建築配合教學活動,舉例來說我們有計畫的落實行政院班班有冷氣政策,讓全市中小學的學生在嚴夏時都有冷氣吹,也簡化採購流程、標準化各校群施工作業流程,從冷氣配置、開關箱大小,一直到導線粗細、線槽規格,所有材料全都一次確立規格。再者,由教育處主導的全市電力改善工程,將全市國中小學校分群設置電力改善群組,確保各區各校群皆能穩定供電,並要求建立校園用電安全規範,透過大校帶小校,讓冷氣裝設、電力改善同步進行,加快班班有冷氣的進程,再設計百葉窗(如圖:正濱國小玻璃百葉窗)、細水霧降溫及防潑水的立體擴張網,使得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舒適,提高學習效率,這就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建築思維。
好的建築可形塑生活習慣,有鑒於基隆多雨的氣候環境,教育處近年來著手規劃半戶外球場,期盼給基隆的學子更多運動的空間。此外,透過體育三年計畫,將建造總經費二億六千九百三十四萬元的運動中心加以活用,推動游泳、體適能、多功能運動、慢跑、桌球等體育活動,使得校園普及化運動越來越有勁,良好的場地提供基隆市民無形中建立對體育運動的喜好。
再者,好的建築也應該要考量多樣性(Multiplicity),以友善不同人士的需求。秉持教育部拔尖扶弱政策,教育處一面關注本市資優教育的發展,一面加強回應本市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以特教適應體育的政策及活動,鼓勵生理特殊的學生在學習之餘建立個人體育運動的習慣,讓生理維持足夠的運動量以健康身心。友善的校園環境建築,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ICCPR與ICESCR)下,要考量使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歷程中,實踐公民行動方案;在無障礙空間、性別空間上,要推動更友善的校園環境。故,除了重視國民教育之外,為照顧年輕市民的幼兒,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在各校廣設公立幼兒園,讓全市的孩子有更好的照護環境,並計畫式的推廣幼兒閱讀、沉浸式英語教學策略,以及成立非營利幼兒園(如圖:正濱國中非營利幼兒園),主張實踐「以人為本」、「社區互動/共融」等精神,以實踐「公私協力」造福幼兒。這些舉措皆是建築服務於人群的最佳寫照。
有限財力、循環經濟,擴大建築效益
基隆市財力有限,因此如何使本府在財政有限下擴大經費效能,一直是市府的目標。SDGs是目前全球環境變遷下重要的課題,建築更是在其中擔綱重要的角色,舉凡用料、運送、施工等等,循環經濟與資源再生,皆必需慎重面對地球資源有限與對環境的重大影響。
不僅對物料的考量,對使用者的效益也是重要的課題。好的建築設計能擴大人的/巿民的參與度,教育處推動美感環境再造,結合基隆豐富的多元文化與自然資源,配合社區營造將許多有志於營造社區地方人士集合起來,共同面對社區土地的社造工作,影響更多的人投入社造行動參與公共事務,創造基隆市民光榮感,同樣的,學校內的樂齡學習中心建立,也能帶動市民終身學習的風潮,使硬體建築成為有溫度的學習空間。
校園場地開放兼具學生學習與巿民運動空間利用,市民及學童在放學後仍有運動與休憩空間(如圖:堵南國小遊戲場),同時亦盤點各校警監視設備系統、緊急求救鈴等安全設備,未來配合AI人工智慧,也能減少人力的負擔。另外,規畫了全市共契也是一例,為改善基隆多雨造成的外牆青苔、設備鏽蝕、濕滑問題,外牆及高壓清洗、除鏽及防鏽採購、校舍粉刷等等,皆可在共契上得到解決,減輕行政上的負擔。
面對電力改善工程及班班有冷氣計畫,市府更是斥資3922萬元建置能源管理系統(EMS),讓學校可即時得知各班用電情形和太陽光電板發電狀況,學生透過用電情形和太陽光電板的發電狀況,明瞭電力的生產及使用,即可理解便利的生活與地球資源的關連,達到「建築即教育」的目標。以上這些都是已在基隆實踐的一種系統性的整合運用,也是基於我們對地球盡一份公民的責任與力量。
教育的建築美學
過去教育考試學科掛帥,學校場域(field)對學習環境的建置,只求「有」,但現在學校教育發展重視創造與多樣性(Multiplicity),更重視美感的結合。十二年國教以素養導向,學校環境乃是學生賴以學習的「母體」(matrix),環境則有其無可取代性。教育處配合教育部各項專案,爭取建置學校圖書館改造為社區共讀站,如碇內國中的瀚墨書坊(如圖),木質書架搭配紅磚使學生閱讀沉醉基隆文史,也聚集家長共同來讀懂青少年心理。碇內國中廁所大改造成為七星級(如圖)、中和國小校舍整建為美感十足的曉月樓(如圖),結合基隆在地意象與特色,透過光影的波動產生空間與大自然的隱喻,穿梭於走廊感受光影投射的變化,美不勝收。
110年教育處致力建置各校特色兒童遊戲場,期許讓校園裡的學生處處可見遊戲角,在不同的遊戲角中與人相處、探索校園空間,暖西國小的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就是很好的示範。111年本市更向中央爭取1億7千萬元改建11所學校營養午餐中央廚房,透過更新廚房設備、採光及照明空間,讓校廚可以在更友善的環境中為學生準備營養午餐,更讓擴建後的廚房兼具烹飪與「食育教育」的功能,讓學生藉由通學步道的規劃了解米食得來不易,無形中學習感恩生活事物。顯見學校建築只要花點巧思,配合課程實踐設計具有美感的硬體,應非難事,德和國小的廚房便是一個很棒的轉變。教育要有夢,讓校園處處充滿學習的巧思。
結語:讓學校滋養每位孩子的學習
我深信學校空間存在的價值在於服務人,透過教職員與建築師進行教育學習與教育建築專業對話、參與式的設計,這也是為了要實踐108課綱素養導向。面對各項國家政策及市府政策,教育處一步一腳印「一切為孩子、為孩子一切」,我們從建築出發「基隆美力校園三部曲」使校園成為發光明珠與城巿亮點,將基隆在地特色與環境融合,實踐SDGs,使學生徜徉在美感的建築設計下學習,陶冶我們的學子成為大基隆城巿改造下的新一代公民。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中心,是發展孩子多元智慧的場域,透過教育與建築設計的境教與潛移默化之效,使基隆學子體認對地球的公民責任,因此我非常期待以人性美感的建築引發未來基隆教育的新能量,落實以「人為本」、「以土為親」、「以心為樂」的新校園運動,期待能逐夢踏實地達成十二年國教「終身學習者」的教育目標,這就是教育與夢的最好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