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事體文本中理解複雜情感---透過閱讀心理學幫助你進行推論

  • Posted on 2024-04-25 08:00:00
  • 基隆閱讀
  • By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研究員 游婷雅講師

前言

相信大家都曾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倘若你沒有讀過,或是因為年代久遠記憶不復存,請上網搜尋一下這篇散文。直到現在,這篇文章都是國中課本常見的選文。因此,絕對適合做為成人和孩子一起思考與討論的閱讀材料。

在閱讀教學研習的場合中,常聽見教師們分別將這篇文章的主旨歸納為「父愛」。但是,今天,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告訴大家「你讀錯了」! 

文本分析

本文將從「閱讀理解歷程」出發,重新認識這篇經典散文,同時請你暫時先拋開那些你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背景知識與過度詮釋,例如〈背影〉是朱自清寫自己的真實經驗、朱自清透過此篇文章感念父愛……。

作者撰寫時,以「第一人稱敘寫」,但我們不必然能夠推論出,敘事者就是作者,有可能是作者創造出來的人物。若要推論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述,就必須閱讀另一份包含相關資訊的文本。因此,我們要練習,先將文章中的「我」指稱為「敘事者」,而非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開頭讓讀者知道,敘事者描述此事的時間點是在與父親分開兩年多之後。而記憶中最鮮明的是父親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

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


接著開始陳述記憶中「那年冬天」的事件。對敘事者而言,當時有兩件禍事:祖母離世以及父親失業。這兩件禍事造成了家道中落的慘淡光景,敘事者加重語氣以「賦閒」來描述父親的狀態。

辦完了喪事,敘事者要回北京唸書,父親要到南京找工作,兩人剛好有一段同行的路程。又因為敘事者與朋友相約在南京碰面遊逛,便在南京多停留了一天。父親原本因為有事情忙碌而計畫請旅館裡一位很熟的服務人員,隔天幫忙送敘事者搭火車回北京去。父親再三叮囑之餘,最後還是不放心,決定自己送行。


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


想像一下,一個成年人要搭火車回學校,他的父親卻不放心,找人幫忙,交代了半天,又不放心找來幫忙的人。如果這是你的父親和你,你當下的感覺是什麼?


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敘事者不斷地嘗試說服父親接受自己的想法,但始終無法說服父親。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到了車站,父親又費了一番功夫與搬運工講價。此時,敘事者的情緒似乎已經達到臨界,忍不住插嘴。

請注意!「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這句話是敘事者站在「現在」的時間點評斷當時的自己。「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則是當時的感受。換言之,當時的敘事者,是真的覺得自己比父親聰明,比父親會說話。

買了票、上了火車,父親還要耳提面命交代注意事項,又交代服務人員路上好好照顧敘事者。讀到這裡其實會產生一個疑惑,這裡的茶房指的是旅館的那位茶房嗎?還是茶房泛指服務人員,此時的茶房指的是火車上的服務人員?

當父親交代服務員照顧自己的兒子時,再度引發了敘事者的負向情緒。


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

而且我這麼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再次,我們想像一下自己若是那位敘事者,你當下的「心情」會是如何?

文章接下來所描述的,就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買橘子」情節。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描述敘事者當年眼見父親從火車車廂這頭,「費力蹣跚地」爬上爬下,走到車站柵欄邊購買橘子,再抱著橘子爬上爬下回到車廂,將橘子給了兒子後,展現出「心情很輕鬆似的」樣貌。

在這段情節中,作者鉅細靡遺地將這位父親的體型、動作赤裸裸地描繪,沒有美化、修飾。這個段落的鋪陳,讓讀者跟著這個兒子的視線望向父親,看著父親如何費力,甚至有點不堪地達成他想做好的事。於是,敘事者在那麼一瞬間,淚流下來了。

文章的最後,敘事者將時間點帶回「現在」。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

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

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我北來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讀者讀到這裡,應該要能夠整理出整篇文章的時間軸線。敘事者是在「買橘子」事件後兩年多,收到父親來信,觸發記憶中「父親的背影」,然後回憶起整個事件。然而,敘事者在回憶當年事件的過程中,又會加入自己此時此刻的反思,像是「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跳開回憶,回到敘事者的當下。

這個兒子輕描淡寫父親「不盡職」的部分,卻鉅細靡遺描繪「買橘子送行」的事件,最後還為父親過去不當的行徑做辯護。滿滿的正向能量包容、體諒著父親曾經對他造成的負面影響。

親愛的讀者們,你是否讀出朱自清在〈背影〉中所要傳遞的那種五味雜陳的「複雜情感」呢?

在教學上,有許多人將〈背影〉視為「父愛」的意象,認為敘事者抱持著一種「自責」、「愧疚」的心情來陳述。這完全跳脫了文本的閱讀與理解,而是站在「以文載道」的立場宣揚「孝道」,根本斷章取義。

〈背影〉是以子女的視角撰寫,不是以父母的角度思考。從文本內容來看,讀者完全無法推論出這個兒子感受到父親的愛。反倒是處處提到對父親所作所為的不以為然。這不就是為人子女者最常對父母抱持的態度嗎?若真要推論出作者試圖傳遞的價值觀,那麼或許「孩子對父親的體諒與包容」會遠比「父愛」來得更為恰當。

從文本內容真正讀懂朱自清的〈背影〉並理解複雜情感的陳述與感受,拒絕以文本沒有的道德倫理「過度推論」。

試試看,你也可以透過紮實的閱讀理解歷程重新理解經典文章和書籍。只要記得「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避免過度推論。

教學(閱讀→提問→思考→推論與統整)

在此示範〈背影〉幾個提問設計,這些提問要能反映出我們在文本分析時得到的重要概念。

Q1. 文章中提到的「禍不單行」,指的是哪些禍?

Q2. 作者在描述父親囑咐茶房,最後又決定自己去的段落中,用了「再三」、「兩三回」,並且兩次使用「終於」和「躊躇了一會」,這些語詞用在這個段落中讓你感受到什麼?

Q3. 為什麼「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

  • Ⓐ給腳夫小費才能拿到車票。
  • Ⓑ行李太多,要花錢請腳夫幫忙照看。
  • Ⓒ給腳夫小費來幫忙提行李。
  • Ⓓ行李太多,看門的腳夫不放行通過。

Q4. 當敘事者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意味著什麼?

  • Ⓐ那時的讀書人非常聰明很會講價。
  • Ⓑ現在覺得自己那時候太自以為是。
  • Ⓒ當時覺得父親不會說話容易吃虧。
  • Ⓓ聰明的人往往忍不住凡事靠自己。

Q5. 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讓敘事者產生了與之前不同的感受。請根據文章說明造成他情緒變化的理由。
(請注意,學生的說明要表達出費力、努力為兒子買橘子的過程讓敘事者從原本對父親的不屑或不理解,轉變成感動或心疼不捨)

Q6. 敘事者從描述父親送他搭火車的這段往事,以及最後說明父子之間的相處模式過去和現在的不同。這兩個部分讓讀者感受到敘事者的心境有明顯的轉折。
請根據文章說明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改變。

當教師能夠確實地分析文本的內容與形式(撰寫手法)後,便能充滿自信地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逐步達到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思考。

作者簡介
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研究員 游婷雅講師